茺蔚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原本只是搬家,没想到却开启了一
TUhjnbcbe - 2024/3/31 9:16:00

夏、商、周时期,

思想和文化,都是王公贵族的子弟专享特权,官府完全控制着学校,

而普通劳动人民么,

一天到晚,没有别的事,唯有——种田劳作

对许多社会和自然现象,认知停留在“天灵灵,地灵灵,神仙鬼怪来显灵”的界面上。

想掌握文化知识,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然而,到了西周末期,新旧社会交替,

原来都是“井田制”,可当更先进的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后,

在“井田”以外可以开发出更多的“私田”,

各诸侯、大夫“私田”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多,

周王室指望的“井田”收入越来越微薄,

渐渐地,周王室开始衰微,

在“财大气粗”的诸侯国面前,已经越来越没有“发言权”了。

到了昏庸无能的周幽王时期,

周幽王为了博得貌美如花的褒姒一笑,上演了千古流传的烽火戏诸侯闹剧,

导致犬戎部落真的攻进周王朝的都城镐京时,没有诸侯赶来救援,

等诸侯知晓真的是犬戎,已经晚了,周幽王命丧犬戎铁骑之下,褒姒被掳走。

于是,他们带兵打退了犬戎,立原来的太子宜臼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后就回各自的封国了。

周平王匆忙继位后,此时镐京宫殿已被焚毁,面目全非,

或许是其父周幽王之死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于是不顾大臣反对,执意“搬家”:

把都城从镐京迁往洛阳。

结果周平王这么一“搬家”问题就来了,

西周时“学在官府,也就是说学校都是官府的,官吏为老师,

周平王东迁后,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局面

在动乱中,官府的老师们(包括艺师之类)流落到了民间,

兴起了“私人办学”风气。

全民“扫盲”,

原本只是贵族子弟才能学习知识,

如今门槛大降特降,

不论你什么出身,

只要你想学,都可以来学。

因而有学问、有技能的人多了起来,

士的阶层就这样产生了。

士,意味着什么?

士是可以被推荐担任官职的,

因此,许多人干脆不种地了,开始学文化、学知识。

在夏商时期,统治者是用类似“天命论”来统一思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周王室衰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新的政权出现了

每一个新政权还在过渡阶段,都渴望建立新的思想来“治国”

这为“诸子百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诸侯国们,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需要借助“士”的力量,

形成了“养士”的风气。

像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稷下学宫,招徕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

齐国稷下学宫,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的中心

也就是本文所谓的“扫盲中心”,

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邹子、田骈、慎子、申子、接子、季真、涓子、荀子等等。

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

周平王“迁都”还出了个问题,

原本六经典籍原是王官藏于官府的。

但随着东迁,原来官府“学校”里讲学的官吏们散落到了民间诸国,“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

周王室自己保管的六经典籍也同时散落出去了。

六经典籍:《诗》——宫廷和民间搜集的诗歌;《书》——国家的政令、国君的言论记录等档案材料;《易》——卜筮;《礼》——典章制度、礼仪;《乐》——乐谱(已失传)《春秋》——历史资料。

唯独,鲁国还有一份。

说起来,鲁国很特殊,

鲁国是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的封国。

与其他诸侯国不同的是,鲁国享有天子独有的祭祀天和祖庙的特权。

周成王将各种典籍、祭祀祭祖用的礼器、史官、卿大夫之类,统统赐给了鲁国一份,

一家人嘛。

这就使得鲁国在文化方面,远远超过了其他诸侯国,

原本诸侯国的贵族子弟,要到周都城去学习文化知识,

经过“平王东迁”后,开始转向了鲁国,

这样孕育出了“儒家文化”。

而孔子虽然出身没落贵族之家,因为好学,又曾被鲁昭公派去周王室史官老子那里去学礼,

名气和影响力要比同时期讲学的“老师们”要大的多。

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而一旦统治思想确立,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形成,

就很难再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百家争鸣的盛况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本只是搬家,没想到却开启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