茺蔚子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山脊上的村庄随笔章晓铃
TUhjnbcbe - 2024/3/14 9:01:00

「来源:|文学百花园ID:gh_6ff75ddb」

作者

山脊上的村庄

章晓铃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汤显祖在游玩过徽州之后留下的诗句。到过徽州的人应该都能引起共鸣:青山绿水,粉墙黛瓦,如同是一幅幅看不倦的水墨画卷。

木梨硔是皖南典型的袖珍山村之一,位于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海拔近千米的苦竹尖山腰上,是徽州古镇中海拔最高的村落之一。

为了探访它神秘的靓影、古朴的踪迹,3月17日上午,我们一行四人在屯溪吃过早饭,一路兼程,到达了休宁县溪口镇,然后沿着悬崖陡壁开凿的狭窄而简陋的山道,小心翼翼地盘旋而上,开进了海拔近千米的苦竹岭尖山腰处。开车的杨总将车子在山道拐角错车的宽敞处停下,我们各自带上自己的行囊就一同出发了。

我们要去的木梨硔村,是在山顶上建房逐渐形成的村落,被称作“山脊上的村庄”。要前往木梨硔,必须一层一层地攀山道。这里的山道呈多条云梯状,由一左一右的平台相衔接,直至到达山顶上的村庄。

在连续攀登上数十节云梯山道后,出现了一块较为宽阔的山坡地。在山道的左侧、山坡平地的右侧,远远矗立着一块介绍“木梨硔村”的宣传牌:木梨硔村始建于明末,50余户余人,是江南典型的最高端袖珍山村之一。村落全为徽派建筑,由南至北,民居依山势高低错落、呈阶梯状扩展。村落三面悬空,仅南面与地名为“苦竹岭”的高山相连,地势突兀,犹如海岛。每逢雨雪天气,村落四周云遮雾绕。高山有人家,云雾在山涧。有云海的日子每年接近百天,为皖南所罕见。村内环境优雅,民风淳朴,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其视野辽阔,绝佳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无不令人赞不绝口。它是天上掉下的村落,有最美的云海、缥缈的雾海、灿烂的花海、翠绿的竹海、静谧的星海……”

读罢上述文字,游客信心倍增,爬山的艰辛顿失,攀登的兴味更浓。我们顿时脚下生风,加快了攀登的步伐。

转过山角一会儿,我们沿着右边岔路口,选择石板道前行,很快看见了山脊上的房屋和村庄。大家兴奋地沿着石板道的尽头,攀越上最后一道二十余层的石阶后,果然在踏进村庄的入口处,“村口客栈”几个字一下子就映入了眼帘。

这里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万历十五年间,在被世人注目之前,当地村民依靠养鸡种谷、伐竹挖笋为生,并引山泉水入户,自给自足,可谓“桑竹阡陌,山脊人家”。木梨硔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无二。木梨硔之美、之绝,古村落之原始、原汁原味与不加雕饰,加之其藏之深山、建于山脊、三面悬空、翠竹相拥、云海浮现的特点,实乃徽州一绝、中华一绝之境。

木梨硔身处山腰,全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云海缭绕之间。山上还未通车,游客只能徒步上山。和其他古村落相比,这里山谷空幽,鸟语花香,鸡鸣狗吠,村庄宁静,远离城镇和尘世喧嚣,有一种更加清净、令人沉醉而超脱的情调与意味。对一些烦透了城镇喧嚣的人们来说,这里如同仙境,令人沉思,让人静心,使人有一种远离凡尘的美好与惬意……

当我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了木梨硔的魅力!

纵观四周,它就是一个云端上的村落。从其依山而建的房屋看来,木梨硔村是建在山尖的悬崖之上。村子成驼状分布,如梯田似的一层一层依次向上,远望近观,都十分有层次感。山很陡峭,所以每家房前几乎就是山崖峭壁。因这些年去的人多了,村民们就一户一户地在自家房屋前搭起了竹木排阳台。有的还在阳台上建起了凉棚,以方便游客早晚间在这里聚餐和观赏对面的重山竹林。这些竹木排阳台和凉棚在一家家门前向前延伸,为游客们提供了可以在全村落回还往复和安全绕行的路径。你在上面观看它的建造结构还好,若从下面倒竖着向上看,那根根矗立的竹木,就是一根根立柱,只见它们颤巍巍地支撑着那成排的竹木阳台和凉棚,你站在上面还是会有些心悸的。

此情此景,倒是很像皖南泾县章渡古镇的特色建筑吊脚楼。只是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建在山顶悬崖之上,后者则是建在清澈的河边。前者景象诡奇,令人如入险境;后者景色怡情,令人洒脱飘逸,给游客迵然不同的身心感受。

木梨硔村落,那古老破旧的味道,仍保留了徽派建筑的原汁原味,它由南至北呈阶梯状扩展、逐级延伸。由于这里海拔较高,村庄常被大片的云海所簇拥,俯视全貌,蔚为壮观,恍若仙境,俗有“道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之称。等太阳出来,雾散云消之后,这个美丽村落又被碧绿的竹海紧紧包裹了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激荡思绪与异样感觉。

我从与当地村民的交谈中得知,近几年来,村中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们独守村中,很多房屋都已人去楼空。村子很安静,民风淳朴。你可以在山民家中吃到地地道道的农家饭,毛笋烧咸肉、炒蕨菜都是山上人的家常菜。在这个村子里,几乎家家都腌制了猪腿和咸鸡咸鸭咸肉,它们高挂在房梁上,可随时取用。可见自从游客们进了村,山民们的收入也有所增加,日子也随之过得红火起来。

随着游客纷至沓来,这里的留守老年人,也仿效着外地搞起了旅游接待。面对越来越多的游客,村里成立了农家乐协会,统一价格,统一服务,杜绝欺诈。他们用低廉的价格,可口的饭菜,招徕着游客。诸如“村口”、“原味”、“天春”、“山海之家”、“友间”、“木梨农舍”等等,大约有十余家客栈。尤其特别的是山顶最高处的“顶上人家”客栈,他们是一对老夫妻俩,洗衣做饭、包吃包住,每人每天只收元。而“农家客栈”就是家庭食宿一条龙服务,用餐吃的是用铁锅炒煮的徽派家常菜饭,住宿睡的是单人床铺,包括电视机、手机上网、卫生间、农家锅灶和现代家用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与城市生活毫不逊色,游客们在这里住上十天半月也不会腻烦。

据介绍,这里还让游客参与农事体验,如春季到来,村民可以带游客自己上山采茶。采茶归来,再手把手地教游客自己做茶,茶叶做好了,再让游客自己把成品带回家。秋季到来,也会教游客到梯田间收获玉米棒子,或采摘蔬菜,用铁锅炒食。甚至传授山里人腌制火腿等咸货的绝技,让游客在增加乐趣的同时,体验农事的不易,同时也为村民家庭增加了收入。

据外地的一位摄影师介绍,这里村外还有一处高台,可以俯瞰木梨硔全景,林海茫茫,竹海摇曳,让人身临其境,更加心旷神怡。

我问当地老人,怎么会来这么高的山上安家。老人告诉我,过去山下人均耕地少,因为这里有很多可供耕耘的梯田,所以他们搬到山上居住,不用交税交费。只是这些年山坡间的梯田大都荒芜,看不清了。老人还告诉我,这里的房屋大部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建造的,有几幢房屋的墙上还留下了依稀可辨的标语,曾经记录了那个难忘时代的印迹。我想这个村落的形成,除了老人的说法外,肯定还有它自己特有的历史原因。后来听说是古代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的官宦族人逃逸避祸来此隐居的,当然还有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来此定居的,更有后来为躲避计划生育超生处罚来此投亲靠友居住的。

木梨硔的生活用品、用具和建造房屋的原材料,都得靠人肩挑身背驮上山,实在是不容易。我在山腰上看到了两位老人,一位老婆婆大约六十来岁,矮小的个子,微驼的后背上,掮着一袋七八十斤的粗沙。我问道:“老人家,你背这袋沙子上山能挣多少钱?”她回答:“5角一斤,背上山能挣三十来块钱。”另一位老公公七十开外,挑着两大半袋东西,一头是粗沙,一头是石片,约有来斤。他告诉我,这些都是建房屋的原料,他每天要挑两趟,每趟可挣六十来块。可见要在这山顶上挣钱花,也实在很艰难!

漫步在木梨硔村,耳边没有了平日路上汽车烦躁的鸣笛声,耳畔吹过的是清风鸟鸣,映入眼帘的是浓郁的绿色,双足踩踏的是古老的青石板;一年四季里,山上人家门前那一排排搭建的阳台上,竹笋、红薯、黄豆,南瓜、干菜、腌鸡、腊肉……轮流在阳光下沐浴和展示。不经意地转角处,忽而会看见绿意葱葱的树皮茅屋外面,葱绿的藤藤蔓蔓会爬满屋墙,生机盎然……

在木梨硔村的一所民房前,一位耄耋老人坐在台阶上晒着太阳,几位外来的游客听说她是村里93岁的老寿星后,争相与之合影留念。看到慈祥的老人和善地配合着游客拍照,瞅着老人那清澈的目光和布满沧桑岁月的皱纹,我想,木梨硔,木梨硔,在历史深处某个转角处,一定深藏着它特有的风和情,功与名,亦或喜和悲、韧性与耐力?有村民告诉我,该村一位99岁的老寿星汪某3年前已过世。现在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就是这位每天坐在台阶上晒太阳和应邀配合游客合影留念的93岁的寿星老人“阿三婆”了……

这里,是高山上的天然氧吧,原生态风光无处不在!在这里行行走走,一路走过,感受着山里人家的慢生活,体味着山里人家的活法,心情都是湿润的,感觉都是清新的,心灵都是纯净的,就象是被仙界佛水将全身和心灵重新洗涤过一样。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也形容不了我的心境与思绪!满目碧绿,空山鸟语,山风习习,油菜花黄,杂草野花,魅力无穷。山泉声声,溪流潺潺,清爽怡人,如同仙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想,无论是经历过多少阅历的人,来到这里,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自己的感慨吧。

木梨硔,您真是太美啦!我这次来,也只是走马观花地路过而已,我还未能够真正深入到您的内心深处,为您祈祷,为您祝福,为您抒写出心中的情怀……

木梨硔,我会再来!

作者简介

章晓铃,男,现年66岁,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退休干部。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随笔学会会员。在《文学百花园》、《中华文学》、《中国散文家》、《滹沱河文学》《安徽散文·实力派》等报刊杂志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脊上的村庄随笔章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