茺蔚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文学作品欣赏一一马营镇散记
TUhjnbcbe - 2023/7/10 21:24:00

马营镇散记

文/冯小英

马营古时候叫大华川,元大德年间,肃王府在甘肃境内设有三个苑马寺,马营即当时的东苑马寺,明永乐七年改为安定监。清康熙14年,又改名为马营监,马营自唐宋以来,一直是牧养军马、茶马互市的基地之一,马营之名由此而来,在清初就被列为甘肃的四大名镇之一,民间甚至有“只知马营监,不知通渭县”的说法。

此时,这里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相对于邻近的通渭县,则冷清了好多。直到马营镇则开始没落了。

马营镇设“三城四堡”,“三城”为大城、西关城、东关城;“四堡”为团庄堡、西堡、上店堡、中店堡。马营有八景,分别是华川芳草、蟾山起雾、白马灵湫、草芽石月、华岭积雪、石门紧闭、锦屏晚照、水分三县(地降玉壶)。下面,我就这八景分别说说:

华川芳草。在古时马营称“大华川”,牛谷河称“华川水”,在现华川村徐堡社至油坊村川区一带,草木茂盛,土壤肥沃,清河激流,百草丛生。特别在每年端午节前后,野兰花与马莲花竞相怒放,黄蓝相间,花香弥漫,沁人心脾,曲径通幽,身临此处,若登仙境。在古茶马互市时,商旅墨客,络绎不绝,踏青赏花,因此而得“华川芳草”之美名。

现在,以“华川芳草”而闻名一方的马营镇华川村,通过筹措专项资金,利用闲置的华川旧村址改建占地平方米乡村记忆博物馆一座,建筑风格沿用马营传统四合院建筑,每座房屋采用土木四梁八柱结构,房顶架设了马营传统手工脊兽。他们以建设博物馆的形式,将家乡千年的变革史陈列在倘大的展馆中。目前,共收集到马镫、毡弓、石磨、簸箕等各类民俗物件余件。这件老物件,件件有历史,每一件背后都是一本书、一幅画、一首歌……

蟾山起雾。现牛营大山主峰蟾姆山,因原来草木丰茂,植被完好,潮湿阴凉,在夏秋之际,不论阴晴,每到早晚,薄雾浓云,掩盖笼罩,远观若云,近看似雾,迷迷离离,亦真亦幻,与别处分为两境,故得“蟾山起雾”。

白马灵湫。在现尖岗山白马大王庙侧旁,有一汪明澈洁净的清泉.自古以来,每逢干旱灾年,当地信士群众组织大规模祭祀活动,求神要雨,传说该处正是白马大王显灵要雨的“神泉”,故称“白马灵湫”。

关于白马大王庙,民间还有个传说:白马大王当初选的建庙点在牛营大山脚下,周围群山环绕,四处翠峦叠嶂,山间怪石嶙峋,其中一间清泉四季如春,甘甜可口。有一个晚上,刚进入梦乡的庙管(负责打扫卫生,焚香点蜡)迷迷糊糊看见房子里进来一个白发老人,鹤发童颜,须发撒满天星,颇有道风仙骨之气。他说,“快起来,给我找头牲口,套上行头,我要出去一趟”。说完,便飘然而去。此庙管迷迷瞪瞪走出僧房,将庙旁自家的一头毛驴牵过来,套上行头,栓在庙旁的柱子上,然后就又回房睡了。

不知过了多久,门咯吱一声开了,只见那个老人又飘然而至:“把驴牵回去吧,把箩筐里的草料给驴添上。”睡眼惺忪的庙管正听得稀里糊涂,白发老人又不见了。他揉了揉眼睛,便起身提着灯笼来到院中,只见驴背上汗水涔涔,全身湿漉漉的。那个平日用来捡柴的箩筐里,全是一些指头般粗的小幼蛇,被截成两段……

草芽石月。在现在瓦房村与卧虎山之间的草芽沟西侧,有一座青色石,山势陡峭,层层叠叠。传说在明初,朱元璋的爱将徐达领兵西征,路过此地,将携带的部分军饷银两藏放于一个石洞里,为了日后便于寻找,便在洞顶刻一个记号,当记号刻成后,忽然变成一个大如玉盘的白点。从此,在晚上月光照耀下,这个白点光芒四射,整个草芽沟暄若白昼。远看那个点,像从金石上冉冉升起的一轮金月,故称“草芽石月”。

华岭积雪。因华岭(古时华岭归马营监管辖,后面不再赘述)山脉海拔米,冬季降雪层层叠加,堆积不化,时至初夏,山顶白色一片,与山脚处碧绿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同一时令,“纵有春夏之别,景象蔚为奇观”,故称“华岭积雪”。“雾凇奇观甲陇中,冰雪美景秀华岭”,年1月12日,瑞雪飞舞中,“华岭雾凇雪掩仙踪”通渭县第一届“华岭雾凇冰雪”文体旅游节暨年春节文体旅游系列活动在华家岭镇世歌尧村启幕。“雾凇”凝结苍松古树之上,形成了漂亮的“树挂”奇观。雾凇景观繁花似锦,玉树连天,壮丽迷人,在单调和寒冷中透露着生机,在朴实和苍凉中显现着独特的魅力。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华岭雾凇景观赋诗填词、书画义写、采风摄影、徒步穿越等活动,体验通渭冰雪运动激情,感受通渭民俗文化魅力。

石门紧闭。在现营滩村与华岭大牛村相接的石峡口营处,两侧石壁直立高耸,相互侧映挽拥,形成窄道长峡,遥望好似两扇即将掩闭的大门,故称“石门紧闭”。闻名遐迩的马营菩萨楼就坐落于此。

锦屏晚照。由华岭山系落脉绵延的毛湾粱和尖岗山落脉绵延的头水岔梁,环抱簇拥,形成一山曰“锦屏”,上有宋代建筑的古堡,曰“华川关”。每到夕阳西下时,因此处山势高耸,遮掩余晖,在“华川关”堡周围天空,霞光四射,缤纷悦目,故称“锦屏晚照”。

水分三县(地降玉壶)。在现黑燕赤砂村鞋掌湾,地处牛营大山西北面,该处山大沟深,丘壑纵横,在此附近,通渭、定西、陇西三县相交接壤。古时此处有河,将三县地界自然分割,映带左右,连接毗邻。故称水分三县(地降玉壶)。

曾有人说,马营西大门掌管粮仓(马营粮管所),在现马营西河桥附近,东大门掌管教育(马营中学),通往省城兰州的交通要道穿街而过,道路两侧店铺林立,商贾云集。

每逢双日,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民,有赶着驴的、提着鸡的、扛着装满粮食的架子车、挑着担、背着筐,来到街道最繁华之地大城、西关街道,变卖掉自己所持有的东西,然后再用钱买回自己所需要的。

买卖牲口者都集中在“大集上”(城壕和中店间的河滩空地),有种叫“牙子”的职业人,专门负责农民买卖牲口时帮助双方协调价格,然后收取一定报酬。像那种买卖牛羊驴马等牲口时,都不是买家和卖家直接去谈价,而是通过这种“牙子”去和对方谈价的,这种中间人在谈价的时候从来不通过口头谈价的方式去与对方进行谈判,而是通过一种在袖筒下或是腋下通过手势来谈价的方式进行谈判的,说到这里,大家是否很好奇这些中间人是怎么代替卖家和买家进行交易的呢?像一些这行的老手,只需两人相互间的眼神交流,再加上暗地里几个简单的手势,双方就能体会到彼此的意思。在这交易的过程中,买方需要确保买到的牛或马等牲口没有什么疾病,足够健康。这种交易在农村通常又叫袖里吞金。他们通常有着很多的经验,能够游刃有余的与对方做一场博弈。这些“经纪人”通常是很“懂行”的。他们十分了解市场行情和商品价值,通常在进行交易的时候会有一些特殊的手势交流。作为一个称职的经纪人,他们首先得了解市场行情,比如交易的商品是否是偷盗得来的或者是有疾病的,然后他们得熟悉交易时所需要的必要手势,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伸出一根手指就可能代表的是一等商品,两根手指可能就是二等商品。至于谈价格的时候,只要伸出手指,十分懂得行情的人就能立马会意对方提出的价格。双方就是这样来通过手势进行交易。

每逢集日,一进马营街上,集市纵向从东关开始,延伸到马营西堡村上道;横向从马营大城到西关街道:蔬菜水果、调料布匹、烟酒糖茶、纸张笔墨、簸箕扫帚、儿童玩具、熟食小吃等,花花绿绿,林林总总;不同男女、不同年龄的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穿红的、带绿的异常鲜艳,西装革履的格外抢眼,胡里八凑的随他怎么便;有叼着带金把香烟的、有冒着呛鼻旱烟味的;相同的肤色,不同的表情,将马营这座古镇装扮的热闹非凡。

马营镇文化底蕴十足,人才辈出。马营镇籍华人杨子恒,现任英国伦敦大学院大学(UCL)RAFisher统计遗传学讲座教授,RAFisher计算生物学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计算与进化生物学中心主任。当选为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他年考入甘肃农大畜牧系,当时年仅16岁。据说杨子恒当年参加高考,当考物理时,因别人作弊,考场30名考生都受牵连,物理成绩全被计为零分,杨以缺一门的成绩硬是考入甘农大,若是按5门计算,杨至少可以上一所更好的学校。

马营镇何钰,通渭实力派花鸟画家,曾供职于通渭县文化馆、原定西地区博物馆,中民协会员、陇中画院荣誉画师,是一名集文、史、书画于一身的陇中知名文化专家。

师从曾任甘肃省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的李巍先生,研习素描、色彩及中国画,涉事创作。

他擅长于花鸟画并兼习小楷、篆、隶等书体,画风兼工带写,其艺术宗旨是作品要有生活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书画作品多次参加省地展览,并刊于省级报刊。花鸟画《喜报丰年》获甘肃省美术佳作奖。书法《篆书》参加全国文博系统书法篆刻展览。着有《芳草堂吟稿》多卷,诗词散文发表于省地报刊及《当代田园诗选》《甘肃诗词》《临洮诗词》。

甘肃通渭马营小曲,在年开始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马营小曲协会主席夏旭东,他发展壮大了小曲演奏的队伍,并于年10月,在中国音乐学院阶梯教室进行了专场演出。

说起马营镇,就不得不提牛谷河。她如一个四季分明、性格多变的古灵精怪,给周边人带去温润如玉的春、热情似火的夏、爱恨相随的秋、默默无闻的冬。不论是十里八乡的村民,还是徒步通家的学生,或许都深刻领教过牛谷河的“多愁善感”和“阴晴多变”!每逢暴雨过后,即使苍天眉开眼笑,牛谷河却如同一位伤春悲秋的少妇,难以抑制无限的哀伤,任凭决堤的泪水滚滚而下,根本无暇顾及河对岸那一双双焦虑不安的眼神。

记得在我小时候,有次母亲去马营赶集,直到下午她才匆匆赶回来。问及原因,她说,可能是上游下暴雨,好端端的河里猛然发大水,她迈着小脚,焦急地在河岸走来走去,却无奈水流湍急,她怎么也过不了河。正当她一筹莫展时,刚好碰上一位中午放学回家的学生,看到母亲焦急的样子,他便主动背母亲趟过了河。

后来,母亲走了,牛谷河也不再是过往行人的拦路虎了。但是,那个默默背母亲过河的学生,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他那份善意,一直影响着我以后走过的每一个脚步。

牛谷河沿着马营镇狭长的地带,蜿蜒前行,风雨无阻,见证着沿途发生的故事、岁月的沧桑,特别是马营镇苗圃一带,那些被风蚀的古墓、还有那些裸露在外残破不全的灵柩,让人不由想起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马营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宽阔整齐的柏油马路,自东向西,穿城而过。中间一条由不同树种栽植的绿化带,将道路两侧古板的钢筋水泥混合物衬托的错落有致、充满生机;道路两侧整齐划一的路灯,使马营这座古镇的夜晚更加浪漫、动人。记忆中的马营镇如同一首儿时的歌谣,深藏于人们的内心深处,涤荡着这块黄土地上人们的灵魂。

作者简介

冯小英,女,年出生,通渭县马营镇人,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通渭县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林草中心。

来源:通渭旅游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学作品欣赏一一马营镇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