茺蔚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探秘重庆南山真武山上的明代铁桅杆到底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费用 http://m.39.net/pf/a_4629686.html

文/陈猷华

(清《渝城图》中的澄鉴亭和铁桅杆)

年第二期的《南山风》文艺双月刊登载了一篇文章《真武山上铁桅杆》,该文在叙述“铁桅杆”的来历时,插入四川总兵刘綖援朝抗倭的战事,使文章充满激情,把立“铁桅杆”上升到了抗击侵略,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高度。但是,重庆南山(涂山)真武山上的长铁杆真的是刘总兵的形象工程吗?真的是“铁桅杆”吗?

(以下为一组重庆南山涂山寺图片)

(一)古代寺庙大门前为何都喜欢竖立高高的铁杆?

古代不少地方的寺庙大门前,都喜欢竖立高高的铁杆。这一习惯从唐宋开始,随着冶炼铸造技术的发展,至清代蔚为壮观,至今广泛见于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湖北、宁夏、内蒙古、山东等地。特别是中原地区的山陕会馆庙宇群中的关帝庙、药王庙、龙王庙等大门前,竖立铁杆的很多。

这种铁杆,一般高10~20米,直径10~30厘米。横截面大部分为圆形,也有呈六角形的。重量一般在~公斤。

比如最为著名的河南省潢川县三义观门口的铁杆,铸造于年,高20米,直径28厘米,共重公斤;陕西耀县药王庙铁杆建造于年,地面以上高度12.5米,断面六角形,外径18厘米,重公斤(一对);河北安国县药王庙铁杆初建于北宋,清道光九年重铸,地面以上高度18米,断面为圆形,直径20/30厘米,重公斤;湖北随县厉山镇山陕会馆铁杆,建造于年,通高18米,重公斤……等等。

年代,笔者也曾在四川青城山的后山见到过类似于以上记载的长铁杆。

这些铁杆是做什么用的呢?主要是用来挂旗帜的,通称为“铁旗杆”。寺庙每逢特殊日子或举行各种庙会时,会在旗杆上挂三角旗或条旗;其次是大门前旗杆作为标志,表示人们到了寺庙了,使人注意,引人入胜;再次是庙门前竖立旗杆,为庙宇建筑增添一种壮观的气魄,扩展大门外的空间。以现代人的眼光看,铁旗杆还有一个作用,可以当做避雷针,为寺庙避雷。

铁旗杆也经历了从简单粗糙到精细繁复的发展过程。最初的铁旗杆就是光铁杆,没有纹饰和附属装置。直到清代前期,铁旗杆的造型也是比较简单的,比如山西运城市解州关帝庙前的铁旗杆,铸于清雍正5年(年),只是在光杆上雕铸有浅浅的行龙和铭文。直到清朝中晚期,铁旗杆才变得非常精美繁复了。比如潢川铁旗杆,顶端立有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凤下有两条蟠龙;杆身还有悬挂铜铃的三层空心“万”字方斗;旗杆下端有一莲花虎头叼着一副铁铸对联——上联“铁杆颂德高千尺”、下联“铜柱表诚灿九霄”。

(二)重庆南山(涂山)真武山上的长铁杆究竟是何人所立?

史料说,该铁杆铸造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年),距今(年)年。铁杆从地面算起,高10.5米,杆身为圆形,直径17厘米,光杆无纹饰。上面的铭文为:“明万历二十三年三月初三。巴县东里城新兴铺费大元刘氏、男费有进陈氏、男费成。长寿。”按照铭文,是说巴县东里城新兴铺人费大元偕妻刘氏同两子一媳,为求“长寿”而立。

曾担任过川东兵备道员的晚清重臣陶澍在他的《蜀輶日记》里说:“涂山绝顶有铁桅一,屹然云表,明刘綎所立。”《巴县志》也沿袭此说。“明刘綎所立”,可以解释为是刘綎命令或者主持铸造竖立的,也可以理解为铁杆竖立于刘綎担任四川总兵这个时期。

铁杆上的铭文并没有提及刘綎这位相当于后世军区司令员的大官,而是直截了当地说是巴县东里城新兴铺人费大元偕妻刘氏同两子一媳,为求长寿而立。在那个封建专制时代,如果是刘綖下达的官俯“形象工程”,铁杆的铭文却只字不提“形象工程”名称和这位朝廷大官,而只铭记平民或商人费大元一家的姓名并祈长寿,这显然是很难令人理解的,不合乎常情的,这在那个时代可能是大逆不道的。

或者,“商人”费大元是应刘綎或官俯的要求出资赞助,因而后者允许费大元一家在铁杆上留下祈求长寿的铭文。即便如此,铭文中也应当有该官府形象工程的名目因由才对,而且其文字更要比费大元一家更显著,但事实上铁杆上没有这些。

综上所述,该长铁杆可能与官府及刘綎无关,而纯粹是民间行为。如果当时涂山正修建寺庙,费大元可能是应寺庙修建者的要求给予赞助,出资铸造竖立这一长铁杆,并以此为自己一家祈求长寿;或者没有什么人对他化缘,费大元纯属个人行为在风水宝地竖立一长铁杆祈求长寿而已。

既然“涂山绝顶”所立铁杆不是官府的形象工程,那么,“壮怀激烈的大刀将军刘綎立于涂山绝顶的铁桅杆下,周遭是如浪滔滔的群山;长风扑面,他仿佛挺立在一艘艨艟战舰之上”,就纯属作者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了。

(三)重庆南山(涂山)真武山上的铁杆究竟有什么实际用途?

重庆真武山上的铁杆铸造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年),比清嘉庆十四年(年)的潢川铁旗杆早了年,其形制当然要比后者简陋得多,杆身上没有铸造龙凤纹饰和旗斗,只是有几处像树枝节疤,疑为供攀援或挂东西的突凸。

参照全国各地铁旗杆的形状大小和用途,重庆真武山上的“铁桅杆”很可能就是铁旗杆,它由时人费大元出资铸造竖立,供寺庙挂旗帜和壮声威的。也可以猜想当时也是竖立的两根,跟山西、陕西、河南等各地的庙宇门前的铁旗杆数量一样,只是另一根后来被毁坏了,并随着年深月久而了无痕迹。

至于竖立铁杆时周围是否有寺庙或其他建筑物,据史料记载,明代时山顶有一亭名“澄鉴亭”,清乾隆二十五年川东道台张九溢改名为揽胜亭。那么在澄鉴亭以前,涂山(真武山)绝顶有寺庙亭阁没有呢?既然庙宇门前典型的铁旗杆都有,很可能那时就有庙宇,比澄鉴亭更早的建筑物,否则也不会选择在那里竖立铁旗杆了。

在寺庙前或者亭阁前竖立长铁杆,可以挂旗帜挂灯笼或悬挂其他物品;或以民间习俗,用作祈求年丰人寿。说涂山铁杆是桅杆,很可能是庙宇或亭阁毁灭多年后,当初的建筑物及铁杆的名称也随之失传,后人已不明白铁杆的作用。再加上明末清初巴山蜀水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战乱浩劫,生灵涂炭,当地史籍被毁灭殆尽,土著留存极少,后来生活在巴蜀大地的,大都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及其后代。这些缺乏当地文化传承的移民后代们,可能仅仅是因长铁杆的形象像船上的桅杆而以此命名而约定俗成,已经跟开初的名称迥异。

不必讳言,历史是有变异的,一件事物年代久了,在传播中可能就会逐渐变形走样甚至歪曲。就如当今的一个传话游戏,七八个人排成一队,前面的人用形象跟后一人表达一句话,这句话传到最后一人,往往就跟第一人要表达的语意不大相同甚至没有关系。第一人比划:“前面来了一条狗”。经过七八次形象传递,传到最后一人可能就演变为不相干的“有只猫死了”。

当然,真武山上的铁杆无论是旗杆还是“桅杆”,都壮了山威,为南山为重庆的历史增添了厚重感,也为游人提供了缅怀历史、引发遐想的天地。

陈猷华,重庆市作协会员、南岸区作协常务副主席、南岸区文联《南山风》文艺双月刊主编。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